2025年9月28日上午,第九期年轻干部特训班聚焦科研生态建设核心议题,开展“短板与零容忍”科研诚信问题简析课程。本次课程由中国科学院原监督与审计局原局长杨卫平主讲,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支撑,深入剖析科研诚信建设的痛点难点,为全体学员明晰学术道德边界,夯实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道德根基。
课程开篇,杨老师直面当前科研领域的“诚信滑坡”现状,结合多年行业管理经验,系统梳理了科研失信行为的典型表现。从基础研究环节的“硬伤”——实验记录混乱、成果发布不规范、数据选择性输出与虚假套取等,到学术交流领域的“乱象”—— 论文剽窃、署名随意(改署、漏署)、过度自引等,再到科研管理层面的“沉疴”——项目评审中权力异化、利益关联暗箱操作等,杨老师以“零容忍”态度强调:“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生命线,任何触碰红线的行为,不仅会消解科研成果的真实性与公信力,更会破坏创新生态、扼杀人才潜力,对国家科技竞争力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针对科研诚信建设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杨老师从制度、评价、责任三个维度提出系统性治理路径。在制度层面,明确需破除科研领域的利益纽带与人身依附关系,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科研数据全流程追溯,从源头阻断数据造假、成果虚报的可能;在评价层面,倡导摒弃“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不良导向,建立分类分层的人才评价体系,引导科研人员回归“探索真理、服务国家”的科研初心;在责任层面,着重强调管理层需主动“碰硬”,直面科研诚信问题,强化日常监督与风险预警,同时将诚信教育融入科研人员培养全周期,树立“科研规范是铁律、学术诚信是天职”的职业共识。
课程中,杨老师还结合国家启动“整治学术不端行为”专项行动以来的政策导向,深刻阐释科研诚信与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的内在关联。他指出,新时代科技国家队的建设,不仅需要科研人员具备攻坚克难的硬实力,更需要坚守学术道德的软实力。唯有以诚信为基石,才能产出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硬核成果,真正扛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
课后,学员们围绕“科研诚信如何融入人才培养全流程”、“创新突破与规范自律如何平衡”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大家一致表示,本次课程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将把课程所学转化为工作实效,在今后的科研管理与团队建设中,以“零容忍”态度守护科研净土,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道德防线。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