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党校第28期科技管理骨干进修班第三期学员论坛在雁栖湖校区多功能厅举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立 2035 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4 年全国科技大会等会议上强调,要锚定这一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本次学员论坛围绕“建立大科学装置,助力科技强国”这一主题,由六位来自不同研究所的学员围绕建设大科学装置、攻坚重大科技任务和抢占科技制高点三个方面,分享了各自单位概况、研究领域发展态势和研究团队创新成果。本次论坛由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周晓兵学员主持。
高能物理研究所熊少林学员以《自主研制科学装置,探索极端宇宙奥秘》为题,首先介绍了高能所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在粒子物理、粒子天体物理和多学科交叉研究等领域布局研制和运行的一系列大科学装置,以及高能所针对大科学装置研制需求建立的项目规划论证、建制化攻关、矩阵式管理、国际合作与国际评估等组织管理体系的情况。然后介绍了粒子天体物理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宇宙线、黑洞与中子星、原初引力波与宇宙膨胀等方向的学科布局及相应的科学装置的基本情况。最后介绍了围绕伽马射线暴这一宇宙极端爆发现象开展的一系列研究,主要包括自主研制慧眼卫星和怀柔一号极目卫星等空间天文望远镜的历程,以及利用这些望远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近代物理研究所岳珂学员以《天地之间,微核万象》为题,生动介绍了核物理与核技术的研究对象、方法、工具、应用场景以及近代物理所建设运行的大科学装置。结合研究所依托大装置努力抢占核科学与技术领域科技制高点的情况,详细介绍了近代物理所探索元素存在极限、冲击合成119号新元素的进展;以及在基于加速器的精准高效放疗技术研究、装置研发方面取得的成效和未来的计划。最后,介绍了利用重离子束辐照创制重离子微孔膜、超黑材料和吸能材料的进展,及其在高技术和民生领域的应用前景。
海洋研究所汪嘉宁学员以《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深海大洋》为题,介绍了西太平洋对我国气候变化、动力灾害和海洋环境安全保障的显著影响;海洋所面向上述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构建了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包括重复性断面调查和浮标、潜标、深海着陆器组成的定点长期观测,并通过水下和卫星通信,实现了深海数据的实时传输。最后介绍了海洋科学正加速迈入大科学时代,基础、工程和高技术学科在海洋中均有涉及,期待各界英才投身海洋科研事业,在海洋中开展多学科交叉和联合协同研究,共同建设海洋强国。
化学研究所周恒学员以《航空航天用轻量化高分子复合材料研制与应用》为题,介绍了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工作特色,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利用材料轻量化、高强度、结构功能一体化等特点,推动高分子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高端应用。同时介绍了化学所利用人工智能新范式助力高分子材料研发的最新进展,化学所已经初步搭建了“化学智脑”与自动化反应装置联动的“干湿闭环”平台,为高分子复合材料的高效创智奠定了基础。
上海微系统研究所武震宇学员以《传感器—智能时代的神经末梢》为题,介绍了智能传感器是集感知、运算、通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信息采集终端,通过与集成电路、智能算法深度融合,能大幅提升人、设备、环境信息交互的能级和水平,助力智能系统从基础感知到自主认知的跨越。同时分析了传感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研究领域与典型科研成果转化案例,并介绍了部分原创成果在院内、院外各类仪器仪表、控制系统、大型装置、航空航天等领域重点单位的应用情况。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赵庆军学员以《创建动力大装置,弘扬动力大科学》为题,突出强调了老一辈科学家战略眼光对于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针对稠密大气层内高空/高速飞行器和临近空间稀薄气体环境内高超音速飞行器对高推重比、大空域和宽速域吸气式发动机的需求,分析了目前高推重比燃气涡轮航空发动机和各类宽域吸气式组合循环发动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给出了研究团队面向上述需求探索形成的关键技术解决思路,重点围绕对转叶轮机械新气动布局的概念内涵、内流机理、试验技术和设计方法等,介绍了其研究历程、进展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最后提出了对转叶轮机械以及相关发动机的技术发展规划。
报告结束后,报告人与全体学员就科技管理方法、领域科学问题和学科交叉合作进行了充分交流和讨论,为学员提供了拓展视野、学科交叉与科技合作的宝贵机会。 ![]()
(校对/陈捷凯、汪涛)